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加速推进,长三角区域发展统计口径迎来创新。12月25日,沪苏浙皖统计部门和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等单位联合发布首个长三角区域发展指数,并测算了2016年以来的长三角区域发展指数变化。

  指数走势显示,近年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显著进展。从测算结果看,以2015年为基期100分,2022年长三角区域发展指数为129.5,比上年提高1.6,与2015年相比,年均提高4.2。

  据了解,“长三角区域发展指数”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示范引领、创新共建、协调共进、绿色共保、开放共赢、民生共享等6项一级指标、20项二级指标和49项三级指标。指数评测主要采用长三角区域三省一市省级层面的统计数据和其他部门数据,也选取了部分部门行政记录大数据和网络大数据作为补充。

  分项测算结果显示,六个分领域指数也均有所上升。其中,创新共建、绿色共保分项指数上升最快,年均提高超7;示范引领、协调共进和民生共享分项指数平稳提升,年均提高约4;开放共赢分项指数在波动中提高,年均提高1。

  示范引领方面,从区域经济规模看,2022年,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为29.03万亿元,是2015年的1.8倍,占全国比重为24.1%;从区域经济发展效率看,长三角地区全员劳动生产率(现价)由2015年的11.79万元/人提高到2022年的21.92万元/人;从区域财政收入贡献看,长三角地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2015年的2.08万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2.85万亿元,占全国比重从13.7%提高至14%。

  创新共建方面,从区域科技创新投入看,2022年,长三角地区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达9386亿元,比上年增长11.4%,与2015年相比,年均增长12.2%,研发投入强度达3.23%,提前实现《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2025年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以上的发展目标;从区域科技创新产出看,2022年,长三角区域新增发明专利超过21万件,比2015年增长1.4倍,每万人新增发明专利拥有量由2015年的3.9件提升至2022年的9件;从区域科技创新协同看,2022年区域专利转移数量比2015年增长10.8倍。

  协调共进指数逐年提高,2018年后显著提速,年均提高6。从区域基础设施看,截至2022年底,长三角区域内铁路营业里程超过1.37万公里;铁路路网密度达到380公里/万平方公里,比2015年底增长38.8%,区域内铁路路网密度差异相比2015年明显缩小。从区域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看,上海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5年的2.28:1缩小到2022年的2.12:1,江苏由2.29:1缩小到2.11:1,浙江由2.07:1缩小到1.90:1,安徽由2.49:1缩小到2.31:1。

  绿色共保指数在各分项指数中提升最快。从区域空气质量看,2022年,长三角区域环境空气中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31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下降41.5%,2022年,长三角41个城市空气质量指数(AQI)平均优良天数比例平均为83%,比2018年上升8.9个百分点;从区域污染物排放看,2022年,长三角区域废气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8.6万吨,比2015年下降约九成;从区域节能降耗看,2022年长三角区域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2015年下降17.4%。

  开放共赢方面,从区域进出口看,2022年,长三角区域货物和服务进出口规模继续扩大,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15.07万亿元,比2015年增长72.2%,占全国比重为35.8%,全年服务进出口总额超2.5万亿元,占全国比重为42.8%;从区域外资利用水平看,2022年,长三角区域实际利用外资759亿美元,比2015年增长3.5%,占全国比重为40.1%;从区域对内开放看,2022年长三角地区间铁路货运流量3839万吨,比2015年增长31.5%。

  民生共享方面,从区域基本公共服务投入看,2022年,区域内人均公共财政支出达到1.89万元,比2015年增长54.7%,每千人拥有三甲医疗机构床位数为1.66个,比2015年提高46%;从区域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发展看,2022年,长三角区域参保患者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额超500亿元,是2015年的79倍。